2024年夏天,南京市民李先生在午休时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您好,我是您所在社区网格员,最近疫情防控信息有更新,需要您在‘健康云’平台上完成一项新的信息补录。”电话语气亲切,还准确说出了李先生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后四位。
李先生并未怀疑,点击对方短信中发送的链接,页面与他熟悉的“健康云”平台几乎一模一样。他输入了身份证、手机号以及短信验证码,页面随即提示“信息录入成功”。
两个小时后,他的手机收到银行通知:银行卡出现三笔异常扣款,共计7万余元。李先生傻眼了,直到报警后才得知,他遭遇的是一场“数据驱动+AI语音合成+仿真页面钓鱼”的新型智能诈骗。
在短短数小时内,李先生的真实身份信息、电话号码、设备使用习惯、地址等被准确调用,骗局设计环环相扣。他曾认为自己谨慎防范,却没想到在技术与数据操控面前,一切防备都形同虚设。
“电话不再是沟通工具,而是诈骗的入口。”这是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最痛心的一句话。
二、从技术工具到欺诈武器:技术与诈骗的演变简史
电话诈骗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最初的电话诈骗还 电话号码数据 停留在“冒充熟人”、“假冒公检法”的人工阶段,话术单一、目标模糊、成功率低。
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尤其是大数据与自动化工具的普及,诈骗方式开始快速演进。以下是技术与诈骗关系的简略发展阶段:
1. 人工时代(1990s-2005)
骗子主要通过“撒网式拨号”寻找受害者。
依赖人工判断,成功率低,重复性劳动高。
2. 自动拨号时代(2005-2015)
出现“机器人电话”,借助自动拨号器、一键播报技术大规模拨打电话。
利用录音模版、文字转语音技术,节省人力,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