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行为建模
你在百度、知乎、微博上搜索的问题,在视频网站上观看的内容,都有助于建立你的“风险画像”。
搜索关键词如“失眠怎么办”、“焦虑测试”可能提示心理健康问题;
频繁浏览医疗类内容可能与已有慢性病有关;
关注养生、健身类内容,可能暗示生活习惯健康。
寿险公司可借助AI文本分析模型,从这些行为中提炼信号并打分。
(2)社交媒体抓取与分析
社交媒体成为一种另类“健康档案”,寿险公司甚至可以:
分析你朋友圈的发布时间,判断作息规律;
评估你发布内容的情绪倾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比对好友网络结构,判断社交支持系统强弱。
例如,孤独感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如果某用户社交活跃度极低,可能被划为高风险人群。
当然,这样的做法极具争议,涉及隐私边界。但在获得 电话号码数据 授权的前提下,这些数据的预测价值已被多项研究证实。
5. AI预测模型:比你更了解你
所有上述数据的整合都离不开AI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撑。寿险公司通常使用以下建模方式: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适用于多变量评分与风险分类;
逻辑回归与SVM:进行死亡风险评分;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分析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像、语音;
时间序列建模:追踪健康趋势,如步数变化、体重趋势。
这些模型不断从大量用户的历史数据中“学习”,精度日趋提升。一些寿险科技公司甚至声称:只需100项数字行为指标,就能预测未来十年内死亡风险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