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政府与产业应对:法规举措、技术防护与法律挑战

Posted: Mon May 26, 2025 10:23 am
by Jahangir307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号码及其背后的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数字营销、金融风控、社交平台等多个领域。然而,庞大的号码数据同时也催生了诈骗、骚扰电话和隐私泄露等严重问题。针对这些困境,全球各国政府和产业界纷纷出台政策法规,并借助技术手段积极防控,但仍面临不少挑战与不足。

本文将聚焦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印度电信监管局(TRAI)等主要监管机构的应对措施,分析产业界推出的反诈骗API和电信过滤技术,最后探讨现有法律框架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要政府法规与监管机构举措 1.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作为美国电信领域的最高监管机构,FCC针对骚扰电话、诈骗电话采取了多项严格措施。近年来,FCC主导实施了“STIR/SHAKEN”协议,这是一种数字签名验证系统,旨在确保来电号码的真实性,防止号码伪造(Caller ID Spoofing)。通过验证来电号码的合法性,减少诈骗电话和骚扰电话的发生。

此外,FCC还推动电话运营商采用“Robocall Mitigation”计划,要求电信运营商 电话号码数据 部署先进的通话过滤技术,对疑似骚扰和诈骗号码进行拦截和警告。

2. 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GDPR于2018年正式生效,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隐私保护法规之一。它严格规范个人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存储,赋予用户数据访问、删除和限制处理的权利。针对电话号码这类敏感信息,GDPR要求企业在收集前必须明确告知用途并获得用户同意,同时限制未经授权的数据分享。

GDPR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在用户数据保护方面的合规意识和技术投入,减少了因数据滥用导致的骚扰和诈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