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吸引用户的一大卖点是“多开得少、少开得多”,即开车少、驾驶行为好,就能获得更低保费。然而,这背后也意味着保险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对用户行为的洞察力。
这种模式引发了用户的隐私焦虑:
我开车用手机被记录了吗?
我每次急刹车系统都会知道?
保险公司是否知道我在哪里开车?去了哪里?
甚至,有用户担心这些数据是否会被保险公司“反过来用 电话号码数据 来拒赔”,或用于定价歧视,比如“不投保夜间司机”、“提高高风险区域常住人群的价格”。
此外,如果用户频繁评分不佳,可能面临保险费用不降反升,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五、法律灰色地带与“同意”的陷阱
UBI涉及的数据收集,往往打着“用户已同意”的旗号,但实际上,很多用户并未真正理解其同意的内容。例如:
手机APP默认启用GPS和后台运行权限
在安装APP时“隐私政策”往往冗长晦涩,用户点击“同意”即视为允许全面追踪
一旦绑定设备或开启APP使用,系统就会全天候采集数据,甚至包括停车状态
法律模糊性问题包括:
数据使用范围不明确:用户数据是否仅限于保费评估?是否会出售给第三方?
撤销授权困难:用户是否能在中途退出UBI?设备能否完全关闭追踪?
数据安全问题:这些行为数据如果被黑客获取,是否会造成更大风险?例如行踪预测、家庭住址暴露。
在美国,有州开始制定针对UBI的法规要求明确告知数据用途,并允许用户在任何时候退出。但目前为止,多数地区依旧存在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