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寿险公司与可穿戴设备合作,如 Apple Watch、Fitbit、小米手环等,通过监测步数、心率、睡眠时间等指标,获得更客观的健康数据。
以美国寿险公司 John Hancock 推出的 Vitality 项目 为例,用户只要同意上传自己的运动与健康数据,即可获得保费折扣或购物积分等激励。
这类项目的逻辑非常直接:活得更健康 = 死得更晚 = 赔付几率更低。数字行为的价值在此凸显。
信用评分与数字足迹的深度关联
除了健康数据,寿险公司还越来越关注个人的 信用行为数据,因为研究发现:
信用记录良好 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自控能力;
消费稳定、负债合理 的人生活更有规律,心理压力较小;
按时缴费 也反映出责任心与对未来的规划能力。
在部分国家,寿险公司已尝试与第三方数据机构合作,接入金融科 电话号码数据 技平台的数据,对用户进行综合“数字评分”。
比如,中国部分互联网保险平台尝试将芝麻信用、京东信用等纳入风控考量。这种做法虽然引发争议,但其背后的逻辑是明确的:数字信用是生活健康的间接反映。
这意味着保险从“集体风险”走向“个人风险”,传统的“平均化”安全网正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极具针对性和精准性的风险定价。但这背后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数据的隐私如何保护?算法的透明度是否足够?消费者是否有权了解和质疑这些决定?
数据驱动的保险世界,正在重塑我们对“风险”与“保障”的认知。在这个新前沿,风险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率,而是一个可量化、可调整、甚至可以实时追踪的“行为标签”。你的智能手机,正在成为你的核保员——无声却精准,客观却充满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