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选择幻觉并不仅限于App使用体验。越来越多的行业将数据共享与用户待遇挂钩,尤其是保险公司正在悄悄将“数据服从”变成一种隐性规则。
以汽车保险为例,一些保险公司通过车载设备、移动App追踪驾驶行为:是否急刹车、是否超速、夜间驾驶频率等。如果你同意数据上传,并表现“良好”,保险公司会给你一定折扣;但如果你拒绝安装追踪器或关闭位置权限,很可能就会被系统自动归类为“高风险用户”,你的保费不但不会下降,反而更高,甚至遭到拒保。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健康保险领域。如果你不愿意佩戴智能手环、不想上传睡眠或运动数据,保险公司可能认为你“不透明”“不可控”,从而在评估风险时提高你的保险费用,或者拒绝你参与某些“奖励计划”。这类做法被称为“算法性惩罚”,表面上是“根据风险定价”,实质上是在制度上惩罚那些拒绝交出数据的“数字异见者”。
数据服从与数字歧视的悄然成型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悄然发生的数据歧视时代。那些不愿意、或者无法分享 电话号码数据 数据的人,正在被边缘化:
老年人或非技术用户:他们可能不懂如何开启权限、不清楚数据的后果,因而默认“选择退出”,最终被排除在算法福利之外。
隐私意识强的用户:他们试图主动保护自己,却被视为“有问题”“风险高”,从而失去平等待遇。
特定群体:一些经济能力较弱者无法购买“智能设备”用于数据上传,保险公司以“信息不足”为由给予不公平的评估。
在数字经济逻辑之下,“不配合”就等于“自我惩罚”,而这类惩罚没有任何申诉渠道,也不透明。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因拒绝分享数据而被惩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