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软件与间谍软件:隐形的入侵者
移动端恶意软件种类繁多,从勒索软件到广告软件,再到国家级间谍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Pegasus:由以色列NSO集团开发的间谍软件,可以通过“零点击攻击”入侵iPhone,获得短信、通话记录、邮件、麦克风与摄像头权限。其攻击目标多为记者、维权人士与政要,展示出国家层级的攻击手段。
FluBot:主要针对Android用户的恶意短信木马,伪装成快递通知,引导用户下载安装恶意APK,窃取银行信息、短信、通讯录。
这些软件往往具备极强的隐蔽性,能够绕过系统监控,实现长期潜伏与数据外泄。
2. 网络钓鱼与短信诈骗(Phishing & Smishing)
网络钓鱼(Phishing)是通过伪装成可信网站诱导用户输入账 电话号码数据 号密码,而短信钓鱼(Smishing)则是移动端的变种,常以短信形式发送虚假链接,如:
“你有一个快递未领取,请点击链接查看。”
“你的银行账户存在异常,请立即登录验证。”
这些攻击通常搭配精心制作的假网站,诱导用户输入敏感信息。在移动端,由于屏幕小、验证困难,用户更容易上当受骗。
3. 恶意应用权限滥用:合法之名,行非法之实
许多看似正常的应用在安装时索取过多权限,例如:
一个手电筒应用请求读取短信和联系人;
一个游戏请求访问麦克风和相机。
一旦用户授权,这些应用就可以合法访问设备中的数据,甚至进行录音、拍照、定位、监控等行为,构成隐私侵犯和数据泄露的巨大风险。
尤其在Android平台,由于审核机制较宽松,这类“权限吸血鬼”频繁出现于各类第三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