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与后端服务器通过API进行通信,如果API设计不安全(例如未正确验证用户身份、未进行访问控制),攻击者就能伪造请求获取不属于自己的数据。
更严重的是,有些API即使未登录也能返回用户敏感信息,一旦被爬虫或脚本扫描,很容易造成大规模数据泄露。
3. 滥用App权限
许多App在安装时请求过多权限,比如访问通讯录、短信、麦克风、定位等,而这些权限一旦被滥用,用户数据便可被大量采集。
一些App甚至在未使用时仍在后台运行,悄悄将数据传回服务器,用于广告定向或出售给数据中介(Data Broker)。
4. 云同步问题
iCloud、Google Drive、OneDrive 等云服务虽提供便利,但如果 电话号码数据 同步设置过于宽松,或使用了弱密码,也可能导致数据在云端被盗。
尤其是在“自动同步”开启的情况下,用户甚至未意识到自己的照片、聊天记录、位置轨迹早已上传云端,被第三方获取。
小数据泄露,大危机
许多人误以为一次小规模的电话号码泄露无足轻重,但在**数据聚合(Data Aggregation)**技术面前,一点信息就可能引发“雪崩”。
例如,攻击者只需获得:
手机号 + IP 地址 → 可能推测家庭地址;
手机号 + 通讯录 → 确定社交网络;
手机号 + 定位记录 → 跟踪日常行动轨迹;
手机号 + 设备信息 → 精准钓鱼攻击或SIM卡欺诈。
更可怕的是,这些信息一旦被多个数据库交叉比对,可能形成完整的身份画像——包括你的姓名、生日、职业、常去地点、社交习惯,甚至心理偏好。最终,一条手机号就可能成为通往你数字身份的大门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