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数字足迹与社会经济画像:偏见的替代信号

Posted: Tue May 27, 2025 6:55 am
by Jahangir307
在算法看来,人的行为就是数据。你使用什么品牌手机、几点上网、浏览哪些网页、买了哪些产品,这些数字足迹都会被整合成你的“社会经济画像”。平台和广告商据此判断你的购买力、健康状况、甚至受教育程度。

例如,一位使用老旧安卓手机、经常浏览低价商品的用户,很可能被算法划入“低消费潜力”人群,进而被排除在某些优惠之外。而使用iPhone 15 Pro、频繁打车、订外卖的用户,则可能享受“专属优惠”。表面上,这是基于“用户兴趣”的智能推荐,实质上是赤裸裸的“社会分层”。

这种用行为数据推断身份的做法,无形中放大了不平等。当你被定义为“低潜力用户”,就意味着你永远不会看到“高潜力用户”看到的机会和价格,从而陷入“数据决定命运”的闭环中。

三、健康歧视:行为数据如何“预测”疾病
数字行为不仅可以描绘经济状况,甚至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健 电话号码数据 康状况。保险公司、健康平台、雇主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数字行为来评估健康风险——比如你是否熬夜、是否频繁搜索疾病信息、是否订购高热量食品。

虽然这种做法提高了风险控制的效率,却也带来了新的歧视问题。一些用户可能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标签,而被系统自动识别为“高风险人群”,导致保费升高、福利减少,甚至被用人单位排除在招聘流程之外。而用户通常并不知晓这些判断是如何做出的,也无从反驳。

更严重的是,这种基于行为的健康画像往往缺乏医学依据,仅仅是“统计关联”,却被算法作为决定性的依据。这不仅剥夺了用户的知情权,也进一步固化了“健康不平等”。